COD(化学需氧量)与 BOD(生化需氧量)是衡量水体中可氧化有机物含量的两大核心指标,直接反映水质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,也是水环境监测、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与运行调控的关键依据。二者既存在关联,又因测定原理、适用场景的差异,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使用,才能全面评估水体污染状况。
那COD值一定大于BOD值吗?通常情况下是(因COD覆盖范围更广),但特殊水样可能例外,若水样中含大量 “可被微生物氧化,但难被化学氧化剂氧化” 的有机物(如某些低分子有机酸),且COD测定时氧化剂不足,可能出现BOD₅略高于 COD的情况(极罕见,多为实验操作误差)。
在水环境监测与污水处理中,COD 与 BOD 需结合使用,才能兼顾 “快速性” 与 “针对性”:
1.环境应急监测(如污水偷排、化学品泄漏)
优先用 COD:应急场景需快速判断污染程度,COD 可在几小时内出结果,及时锁定污染源头(如某化工厂偷排废水,COD 骤升即提示有机物污染)。
2.污水处理厂工艺调控
进水端:用 COD 快速监测进水污染负荷,避免超负荷冲击生化系统;
生化池:用 BOD₅评估微生物降解效率,若 BOD₅去除率下降,可能是微生物活性降低(如温度过低、毒性物质流入),需及时调整工艺(如升温、投加营养盐);
出水端:同时监测 COD(达标排放的硬性指标,如我国城镇污水厂一级 A 标准要求 COD≤50mg/L)与 BOD₅(辅助判断出水是否仍有可降解有机物残留,避免二次污染)。
3.地表水 / 饮用水源地监测
COD(常用 CODMn):评估水体整体有机物污染水平,如我国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中,Ⅲ 类地表水 CODMn≤6mg/L;
BOD₅:辅助判断水体自净能力 —— 若 BOD₅过高,说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会消耗大量溶解氧,可能导致鱼类缺氧死亡(如湖泊富营养化时,藻类死亡分解会使 BOD₅升高)。